张謇对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卓越贡献
□ 张裕伟
张謇先生作为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被总书记两次高度点赞,其业绩彪炳史册。张謇的一生,爱国、救国、报国是其主线,而教育是他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报国强国的重要手段。面对甲午战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张謇意识到中国之所以国势日颓,是由于教育落后,民众素质亟待提升,他鲜明指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并强调“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见他将教育救国放在突出的地位。同时,他表明自己兴办实业、教育各项事业的历程时强调,“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这则表明,在张謇的内心里,发展实业是手段,而致力教育才是目的,这是张謇的过人识见。
张謇明确指出“今后之时代,一大学教育发达之时代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他顺应历史趋势、符合当时需要的重要创举。张謇的教育事业范围广阔、内涵多样,所涉及的办学区域也遍及各地,但张謇作为“东南士绅领袖”,他从海门、南通走向全国,后又回到通海家乡,以此为基地致力“村落主义”建设,其活动的主要区域也在东南地区。这就决定了张謇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成就在长三角区域。他凭借自己的崇高声望和过人能力,主持创办或参与、帮助创办了一大批高校,为今天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一、张謇主持创办的长三角高校
张謇事业的基地在南通,南通的高校张謇倾注心血最多。张謇主张“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1925年,张謇在暑期讲习会的演说中说:“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于是为了发展盐垦事业,为通海垦牧公司培养专业人才,1902年张謇创办通海农学堂,1906年成为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1913年,升格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为了发展纺织事业,为大生纱厂培养专门人才,1912年,张謇借用资生铁厂车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移至大生纱厂东南侧,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学校改组为“南通纺织大学”。同时,为了提高南通地区民众健康水平,张謇于1912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张謇逝世后的1928年,以上三校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三校分别成为合并后南通大学的农科、纺科、医科。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张謇呕心沥血发展高等教育的“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
其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社会动荡,私立南通大学(一度改称南通学院)曲折发展。1949年9月,学校的农业经济学系并入浙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经通盘考虑,撤销了该校的建制,相关系科外迁。其农科改名苏北农学院并独立,整体迁至扬州,成为扬州大学的前身;其纺织科迁往上海,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东华大学;其医科则于稍后的1957年迁往苏州,改称苏州医学院,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而留在南通的部分系科后来则发展为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等公办本科高校,2004年合并组建为省属公办的南通大学。
张謇呕心沥血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他“教育救国”伟大实践的起点,也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大生纱厂成功创办后,张謇即投入到师范学校的紧张筹办中,他亲自择定通州城东南荒废的千佛寺作为师范学校校址,把自己在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两万多银元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并主持大生纱厂董事会,议决将余利增匀一份作为师范学校经费。此外张謇着力延揽人才、确定学校章程、完善教学规划。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张謇事无巨细,全程指导,甚至亲临工地监督指挥。1902年,张謇办学方案得到了时任两江总督的批准,学校正式建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上,学校屡遭战火焚毁、动荡破坏、辗转迁徙。1952年,该校部分系科西迁扬州,参与组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即扬州师范学院前身,后并入扬州大学。南通的主体部分则发展为今天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謇民国初年在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任上,主持创办的河海工程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张謇被称为“清末唯一研究水利之学者”,他很早就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为此奔走了大半生。为了系统解决水患,他渴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理论进行深入整治。在赴北京就任后,他将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解决水利人才匮乏问题提上日程。他以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气魄,亲自出面协调,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经费、校址校舍等问题,并为学校延揽了黄炎培、许肇南等著名贤达主持校务,学校由此得以顺利开学招生。1915年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张謇专程从北京赶到南京参加。学校开办后,精心设置课程、严格教学管理,不断完善设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水利专门人才。学校几经发展,成为我国当今以水利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河海大学的前身。
二、张謇思想指导并大力支持的长三角高校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吴淞水产学校)是在张謇“渔权即海权”思想指导下,于1912年创办的,该校是我国第一所水产高等院校。近代以来,随着国门被打开,广袤海洋对国家民族的重大价值逐渐被人们深刻认识,张謇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提出了“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深刻思想。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后,更加坚定了发展渔业以捍卫海权的主张。1905年清朝政府批准了张謇设立水产学校的提议,并将他创办的江浙渔业公司附近土地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后因招生困难,张謇本着循序渐进原则,在该地先行创办渔业小学校,水产学校暂缓建设。辛亥革命后,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决重新设立水产学校,划拨了学校开办费用,并委派黄炎培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委任张镠具体筹办,学校于当年正式创办起来。该校经过百年发展,成为了当今海洋教育著名高校上海海洋大学。
在张謇海权思想的影响下,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航海高等院校吴淞商船学校。该校于1911年正式成立,张謇为学校的创办捐赠了上海吴淞口新校舍地块和在各省募集的资金6万银元(该校创办费总共10万银元),并推荐了学校的首任校长萨镇冰。学校三停三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航海专门人才,形成了激励一代又一代航海人才不断前行的“吴淞商船精神”。建国后经院系调整,该校分别发展为当今高等航海教育的著名高校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
三、张謇参与创办或给予重要支持的长三角高校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源头是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国立东南大学一脉。这些学校的创立及发展演变,张謇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晚清之际,随着社会急剧转型,科举制度扼杀人才的弊端日益暴露,逐渐出现了“兴学图强”的浪潮。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人主张直接仿效西方,兴办各类大学以造就高级人才。张謇凭他长期的观察思考,针对当时中国民智未开、师资奇缺的现状,明确提出把“师范”教育置于各类教育之首的主张,这就是他著名的“师范为教育之母”思想。在1901年的《变法平议》中,他明确提出应该“别立高等师范学堂”。为此他多次赴南京拜会总督刘坤一、张之洞,阐述自己兴办师范学堂的主张,以及筹办高等师范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张之洞于1903年2月正式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并于该年3、4月份正式开学。办学之初,学校官僚气息浓重,管理不规范、人员浮滥等问题突出,张謇明确提出建议,将学校“厘定名称”为两江师范学堂,以解决各省出资问题及学生省籍纠纷,并裁汰冗员,加强管理,适时开办高等师范。这些建议大都得到采纳落实,1906年学校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4年再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謇的得意门生江谦出任校长。其后,为加快发展东南地区高等教育,鉴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优良的办学基础,张謇作为第一发起人,联合蔡元培、江谦等9人,共同发起创办国立东南大学,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立。张謇被聘为第一校董,具有决定学校大政方针、审核学校预决算、推选校长等重要职权。
国立东南大学当时共设5科28系,学科之齐全,居全国之首。其后几经发展,经历时局动荡和建国后的院系调整,发展为遍布各地的十余所高等院校。在今天的长三角地区,南京大学由其文理学科发展而来,东南大学由其工科发展而来,南京师范大学由其师范科发展而来,南京农业大学由其农科发展而来,南京林业大学由其林科发展而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由其气象学科发展而来。上海体育学院由其体育科发展而来,上海财经大学由其商科发展而来。上海医科大学由其医科发展而来,后并入了复旦大学。此外,无锡的江南大学、常州的常州大学、镇江的江苏大学也都是在该校相关系科基础上辗转发展起来的。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由马相伯、张謇等人发起创建的私立高等学堂复旦公学。马相伯作为复旦公学的校长,和张謇有着长达40年的交往。他们同为我国“教育救国”的先驱,筚路蓝缕,艰辛缔造了这一名校。其中,张謇在复旦公学的筹建、改制、奠基、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在学校创始之时,慨然允诺担任董事,关键时刻还集资万元,帮助学校渡过难关。并积极与马相伯共同筹划复旦发展各项事宜,以造就人才。
同济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民国前夕建立的同济医工学堂,该学堂原由德国人在华创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学堂被迫解散,其基产被法租界接收。其后各界要求恢复学堂的声音日益高涨,张謇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在其支持下,学堂得以恢复。此后为解决同济大学办学校舍问题,张謇还出面协调,将原在吴淞口建设的商船学校(一度停办)的校舍,捐助给同济大学创办发展商船科。
上海交通大学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于1897年成立,其首任监督(校长)是张謇的毕生挚友何嗣焜。其后几经发展,学校和唐山、北京等相关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张謇担任了该校校董,在该校的后续发展中倾注了大量心力。
此外,浙江籍的汤寿潜、蔡元培等人,以及张謇在安徽的众多师友、门生在家乡推进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张謇的大力支持。张謇中状元后,曾担任安庆经古书院山长,其后经历了改书院为学校的潮流,张謇的教育实践也为发展该地高等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总的来说,张謇凭其领袖全国的威望和坚苦自立的实践,为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当今长三角地区崇文重教,大学林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些都和张謇当年的艰辛缔造和倾心付出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众多长三角高校中,依然清晰记得这位做出伟大贡献的先贤,张謇先生的塑像屹立在上海海洋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他的门生江谦起草的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仍在一代代南大学子中传唱至今。他的爱国精神、实干品德、奋斗基因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历劫不磨,薪火相传,始终激励着长三角各高校教师学子勤教善学、砥砺奋进、勇争一流,成为各高校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