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展示
副标题

新时代张謇企业家精神探究/张子威

新时代张謇企业家精神探究

□ 张子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张謇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称赞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南通当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张南通”“张四先生”。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特质和时代内涵不仅对近代的民族工业意义重大,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探究。

一、张謇企业家精神内涵

其一,爱国主义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甲午战争之后,更加强烈的内忧外患使更多的上层士绅开始弃置空泛的议论和对官场的向往,走上了与传统士人截然不同的道路,状元办厂便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着近代社会部分地主士绅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动向。[1]张謇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充分意识到发展实业能够救中国,毅然弃政从商,开启了30年状元实业报国之路。张謇办厂的初心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出于崇高的家国情怀,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甚至大生纱厂之“大生”也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得名,“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和雄心抱负展露无遗。

其二,坚韧不拔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历经44个月的筹资准备方才建厂开工,且在此期间资金方面数度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况,但张謇并未气馁退缩,虽经历“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依然排除万难,生产出了第一批纱,逐渐站稳了脚跟。张謇在垦牧公司创办前期,历经8年时间理清了错综复杂的地权,妥善处置了产权纠纷,并且克服了围海造田期间两次风暴造成的巨大损失影响,为垦区呈现“道路砥平、沟渠疏通、田畴整治、芦苇丰蔚”的崭新风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张謇一生创办的20余个企业、370多所学校都无从谈起。

其三,创新求变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张謇先生放眼世界、勇于创新,于1910年提出了中国振兴实业应以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主张,首开中国机器纺纱之先河,初步形成以棉纺业为中心的大生资本集团,其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工商三者协调发展的构想也逐步成型。他不断开拓进取、推陈出新,注重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不仅有利于成本控制,还增强了大生集团的综合实力,这在近代中国的实业理念中已属超前先进。正是张謇先生引领江海儿女不断开风气之先,大兴实业、振兴工业,为南通发展现代化、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大生集团成长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南通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其四,勤奋刻苦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张謇先生曾说: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无论是兴办实业,还是发展公益,张謇一生都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奔波操劳,勤奋刻苦正是张謇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特别是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依然为江岸保坍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他在告诫商校学生时所说,“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2]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推动着张謇先生不断将大生集团做大做强,持续造福桑梓、福泽百姓,为全国树立了实业报国的典范。

二、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原因

一是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纷纷开办工厂,中国和广大民众的利益被进一步剥削。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张謇深感要改变中国积弱穷困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和贸易体系,更大程度维护本国群众的利益,所以萌发了实业救国的念头。当时正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阶级矛盾重重,社会形势极其紧张,怀揣炽热的“爱国心”和执着“强国梦”的张謇先生,立志“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义无反顾投身实业救国。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二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张謇先生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在给翰林院同事的书信中,张謇先生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坚定不移地做于国于民有意义的事不仅是先生创办大生纱厂的初心,更是其一生坚守的信条。正是张謇先生身上的矢志不渝、愚公移山精神,推动着大生纱厂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从创办之初“千磨万折、忍侮蒙讥”地筹措经费到后来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成的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一路走来,饱含着张謇先生心血,也折射出先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是“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的中国已经穷困衰落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张謇先生只能选择实业救国之路,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创办了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现代企业,致力于让所有百姓都能拥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保障,都能享受到普及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务,不断造福南通一方群众。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气象台——军山气象台、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水产高等院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中国第一所航海高等院校——吴淞商船学校等20余项中国第一皆为张謇先生创办,涉及教育、慈善、文化等方方面面,无不彰显着先生“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和担当,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将南通这座落后闭塞的封建小城,打造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

三、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启示

一宜更大力度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张謇先生以工立镇、以工建镇,大生集团的“在地化”发展理念,其先进性和系统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属于较为前卫的产业发展模式,后期陆续创办与纱厂形成配套的20余家企业,就此形成产业链集群的比较优势,这对于现在的地方政府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府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需要形成集群效应。要积极参考大生集团的“在地化”发展模式,支持大型企业搭建原材料供需对接、技术人才交流等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加强产销配套协作,全力打通产业链堵点、接通断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达产满产,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切实增强区域产业链韧性。

二宜更大力度培育张謇式的企业家。加强对张謇式优秀企业家典型的发现和培养,充分发挥张謇企业家学院的引领作用,开展“张謇杯”杰出企业家评选,不断加大对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表彰奖励、宣传报道力度,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以先贤张謇为楷模,坚守实业初心,不忘创业使命,顺应时代潮流敢于上新项目、做新产品、拓新市场,勇闯“无人区”、勇当探路者,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大“创二代”的培养力度,引导新生代企业家把握时代脉搏、传承父辈梦想,全力锻造一支“有梦想、有激情、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创二代”群体,鼓励企业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张謇式优秀企业家生生不息、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三宜更大力度致力民生福祉的增进。张謇被誉为“没有一分钱私人资本收益的资本家”,他不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反而将追求商业成功、财富增长和回报社会结合起来,将企业收益更多地用于市政、教育、文化、慈善等民生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与家乡共同繁荣。新时代的企业既要在做大做强中增强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贡献,实现自身的财富增长,又要在积极回馈中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企业的力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帮助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与地方政府“互相成就”。

(作者单位:海门区政府办)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