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改写了海门历史
□ 李元冲
张謇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梦,一生强毅力行、矢志不渝,努力创办了工、农、商、贸、运各类企业100多家,其中在海门就办了20多家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这些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对推动海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謇早在1883年起就在海门和通州等地为核减花布厘捐、倡导蚕桑业等经营乡里活动奔走呼号、探索实践。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后,为了实现他实业救国的梦想,毅然辞官返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考察了日本,回来后首先把经营乡里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进一步确立了他创办实业的决心和信心。张謇所办的这些实业对海门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它改写了海门的历史。
一、开创了海门工业生产的先河
今天海门的工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可是在100多年前,海门的工业还是空白,海门的第一个工厂式生产的企业就是颐生酒厂,该厂原先是1894年建办的作坊,仅用于自给自足和剩余部分销售,后来张謇看到通海地区酒的销量很大,1903年将酒厂搬到了原料充足的通海垦牧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生产,1905年因酒厂遭受大风潮袭击,再次将酒厂搬到海门常乐镇老家。1914年张謇在海门办的第二个工厂——大生第三纺织厂落户。张謇办纺织厂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当时海门虽有土布生产,但仅是满足家庭所需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仅少数用于市场交换,纺织厂的创办可以使农民大量种棉,增加经济收入;二是向列强争夺资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列强掠夺中国资源,纷纷在中国设厂,日本人也曾一度想在南通和海门设厂,用南通和海门的原料制造产品后又卖给国人,张謇为此痛心疾首。他在上书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曾这样陈述:“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其后患必然是用我国的剥肤之痛,增益彼国富强的资产。为此张謇辞官返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大生纱厂,尽管困难重重但张謇义无反顾。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使大生一厂开始生产棉纱,又在海门创办了大生第三纺织厂。在张謇办厂的影响下,海门先后办了七家纺织厂(如宝兴织布厂、立豫布厂等),二家肥皂厂(耀扬肥皂厂、复兴肥皂厂),四家印刷厂(如同新茂、益海等),逐渐形成了海门工业的布局。
由于工业的发展因而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改变了海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祖祖辈辈依靠土地农耕生活,生活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促进了海门农业和农垦的发展
张謇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因此他对农业一向十分重视,他早年经营乡里时,就积极提倡栽桑养蚕,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他积极推广刘旦诞的夹种、复种等技术,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在他实业救国的规划中,又把沿海开发作为重大项目加以实施。1895年张謇在沿海视察时,看到通州和海门的沿海有大片荒地,于是他下决心要把沿海的荒地变为良田,以解决海门人多地少的问题。张謇在垦牧公司成立的章程中宣告创办垦牧公司的宗旨是“务使旷土生财,齐民扩业”,充分体现了他的民生主张。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由于公司北自通州吕四(今属启东),南至海门小安沙川洪港(今属启东)的通海地区,故起名为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运盐使的反对,因为围垦荒滩与盐业生产产生矛盾,其次还有“坍户”“酬户”和“批户”的纠缠,甚至还有兵营的属地之争等等。在围垦过程中,矛盾更是一个又一个,首先是资金问题,其次是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再次是海潮一次又一次冲毁大堤问题等等。但张謇毫不退让,终于围成了约12万亩的可耕地。在土地的招佃方式上,张謇采用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相结合、“自管”“托管”“共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招租难的问题。公司从1911年开始盈利,从1911年到1925年的十五年中所获纯利达84万余两,几乎为原始投资的3倍。接着张謇又先后在通海地区办起了同仁泰盐业公司、大有晋盐垦公司等多家公司。
在张謇垦牧实践的引领和参股下,沿黄海一带先后办起了三十多家垦牧公司,从而在江苏掀起了沿黄海开发的热潮,许多海门人走出去指导和参与共同开发,成了沿海开发的先头部队。
三、拓展了海门交通发展的空间
海门僻处海隅,交通闭塞,当时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人力的车和船,不仅速度慢而且运量十分有限。改善交通状况,是张謇后半生全力奋斗的四件大事(办纱厂、办教育、办垦牧、办交通)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大生纱厂已开始获利,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也相继创办,大生系统的其他企业也雨后春笋般陆续创办。为了适应工商贸发展的需要和大生系统各企业运输原棉、成品、设备及物资的需要,并造福民众,张謇逐渐形成了在经济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交通发展观,积极在通州、海门等地创办交通实业。张謇在家乡海门的交通先行思想是张謇交通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粗略统计,张謇自1900年起在海门创办的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项目达20多个。其中在陆路运输方面:张謇在南通规划的三条干线公路中有二条穿越海门、五条支线公路中有三条经过海门,此外还专门在海门境内修筑了海宋公路(海门至宋季港)、青四公路(青龙港至四杨坝)、吕久(吕四至久隆)公路等十多条;更值得一提的是还修造了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青三铁路(青龙港至三厂);在水路运输方面:疏浚了青龙河、中心河、开挖了厂河等基础河道;开通了大达轮船公司的青龙港、圩角港等运点和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四杨坝、包场镇等运点;兴建了会云闸、东渐闸、歇御闸等通江达海的船闸;在四杨坝兴办了大中通运公行、在圩角港兴办了大达趸步公司、在茅家镇(海门镇)兴办了大储栈等联运和中转通道;张謇还在垦牧公司等地实施了泯沟通小河、小河通大河、大河通江海的工程,为农田灌溉和乡村运输业创造了条件。
由于交通的便捷,成批的海门人去上海和外地打工、经商、办厂以及学习先进技术等等,同时上海和外地的商品、人才、技术以及先进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海门,因而改变了海门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使海门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奠定了海门城市能级提升的基础
海门地处江海之滨,易受江、海潮的侵袭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当时经济十分落后。据民国初年的统计资料,海门经济在全省60个县的排名中一直处于全省倒数三位的穷县之列。但到民国后期,由于张謇创办的各种实业的盈利,海门也进入了先进县行列。解放以后,海门经济更是飞速发展,2019年位居苏中苏北第一,全省第八,居全国百强县第15名。撤市设区后,2021年海门区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5位,2022年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14位。海门的城市能级得到大大提升。
海门城市能级的提升与张謇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如张謇开创的棉纺业至今仍在海门的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份量,由棉织家纺业而催生的叠石桥家纺市场,更是享誉世界的家纺大市场。专家估计,叠石桥市场所拉动的海门经济增长速度起码在2个百分点以上。
张謇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等企业,开创了中国实施股份制企业的样板,为今天海门股份制企业的成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今天在海门大地上的企业80%以上是股份制企业。
张謇当年规划的“三干线、五支线”公路,为今天海门“九横十二纵、两高速”的网格状路网提供了思路;张謇曾想推广铁路建设,因而在海门搞了一段6.5公里长的试验性小铁路,随着2019年宁启铁路海门段的建成,张謇的梦想才真正变成了现实。现在海门已甩掉了交通落后和闭塞的帽子,进入了全国交通发达地区的行列。
张謇曾想规划和建设的制造业如今已成现实。海门今天的制造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招商重工、中天钢铁等企业都进入了全国一流企业的行列。
(作者单位: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