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村落主义”思想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 张子威
一、张謇“村落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农村的经济凋弊和贫困落后的悲惨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在全国各地以不同的实践方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此时遭遇了政治上的多次失意,所以他决心在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的“T”字形咽喉部位的家乡南通开展乡村建设,即“以一地自效”,以农为本建设家乡。在他的带领下,以“村落主义”为核心的南通自治行动持续稳步推进,张謇也成为了近代乡村建设的开拓者,致力于乡村建设30年,创立了乡村建设的“南通模式”,这对于我们现代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很有借鉴意义。
二、张謇“村落主义”思想的内涵
村落,中华民族先民进化到农耕文明时期定居生活生产的重要标志,是由“聚族而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时空坐落。张謇的“村落主义”,与传统的“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之村落不同,超越了地理学上的乡土范畴,包括城乡在内的大区域、大社区。张謇先生曾指出:“窃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简要概括来说,就是兴办实业、设立学校、投身慈善三项主要工作相辅相成的产业、教育、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一)实业是根本。自治须有资本。张謇认为,举凡厚民生者,即其所从事的诸事都属于实业的范畴,而农工商等生产和经营性事业不过是实业中的主体。1922年,大生集团鼎盛时期拥有广生油厂、复兴面厂、大达电机碾米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等大小企业近60家,总资本达3400万元,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张謇先生以雄厚的实业基础为后盾,解决了乡村振兴所需的资金问题,并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大力推行以工促农、农工商协调并进,创立“公司+农户”模式,带领农民发家致富,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二)教育是基础。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陆续设立学校公共植物园、通州五属学务处、新育婴堂、翰墨林书局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建吴淞商船学校,并筹议创办淮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了南通五属学校、铁路学校、法政讲习所,协助创办复旦书院,并被推为宁属学务会长。张孝若在南通大学成立时谈到他父亲的办学思想时指出:“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实业、教育相资有成,故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依然贯穿于整个乡村建设行动。
(三)慈善是关键。张謇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称赞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一生创下了20多项中国第一,在社会事业领域也勇于探索,为慈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创立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设立了中国第一座气象台——军山气象台(天气预报技术和当时的“中央观象台”不相上下,长期天气预报开创江苏最早记录),还开办更俗剧场、医院、残废院、栖流所以及养老院。张謇创办的社会服务不是简单的对外公益捐款,而是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资本受益最大化地留在本地,打造和谐共生的“新新世界”,张謇也成为了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企业家典范。
三、张謇“村落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是促进产业协同,让经济繁荣成为乡村最亮眼的名片。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也体现了张謇先生实业振兴的理念。农业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造更多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生态绿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一片一特色、一镇一主导、一村一品牌”产业格局。工业方面,切实将各地的战略、区位、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高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园,提升农产品多元增值能力。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条,聚力推动一批科技含量足、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户。服务业方面,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深度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教育研学、乡村露营、文化体验等“农业+”基地,不断完善主题民宿群落、多元餐饮美食等优质供给,实现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是拓宽增收渠道,让富裕富足成为乡村最显著的特征。张謇先生带领南通人民战天斗地,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动南通人民增收致富,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大生集团的“大生”也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得名。但共同富裕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新时代,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拓宽增收渠道上持续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上善作善成,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聚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行富民强村办法,鼓励发展物业经济、融合经济、合作社经济,多措并举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重点开展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教育,努力推动农民工群体多渠道灵活就业,有效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
三是厚植文化沃土,让道德文明成为乡村最普遍的风尚。“村落主义”是在“村落文化”的语境中展开的,所建构的教育必定是大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的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和战略设计。而学校是文化的存在,是文化的重要形态,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在大教育观的理念下,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面向乡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平台载体,多形式宣扬和谐友善“邻里文化”、反哺桑梓“乡贤文化”、崇德重礼“儒家文化”等优秀乡土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百姓舞台,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体现农趣农味的文化活动。以德治支撑法治,开设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家庭评选,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是突出美丽宜居,让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最靓丽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美丽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张謇社会事业理念的体现。要对标“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标准,加紧推进先进村、示范村培育建设,加快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盆景”到“风景”到“全景”。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聚焦农厕、生活污水、“三棚”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开展村容村貌改善工程,高品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面优化乡村公共空间,让更多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作者单位:海门区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