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行走在张謇研究的大道上
□许锦平
说起研究张謇的源头,不得不提起一段回忆。那是2007年夏天,我校组织教师去青岛旅游,在蓬莱仙岛上遇到几位外地游客,相互问起是哪里人,我向他们介绍说是南通的,他们说不熟悉,我想,南通不熟悉,有一个人总认识吧,于是问:清末状元张謇,听说过吗?他们还是摇摇头,那时,我无奈了,竟然受毛主席称颂过的人物,“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也不认识。当时觉得,为民为国殚精竭虑了大半生的张謇,理应被世人所熟悉传颂。本人是否能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呢?
加入张謇研究会的机缘是2016年春季的一天中午,张謇研究会徐俊杰副会长跟我聊起,张謇研究会想吸收新会员,并向我介绍了研究会的大概情况。从中了解到,当今我国研究张謇的总体规模,研究层次、广度和深度,海门张謇研究会的历史、现状,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自此本人对海门研究会有了初步认识。徐会长问我想不想加入此会,我答应试试看。
一、张謇研究之徘徊
入会易,坚持难,甚至一时产生望而却步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
受制于文化底蕴的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古文素养较弱。研究张謇,首先需要读懂张謇的原著。一接触原文,颇为傻眼,面对较多的冷僻字,不会读音,更不懂其意。涉及的古代人名从未听说过,提到的典故更是一无所知。其二书法鉴赏能力差。张謇的书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造诣深厚。作为于书法一无研究门外汉的我,看着飘逸的张謇书法,一筹莫展。
苦闷于研究资料的短缺。要研究张謇,一些相关参考资料必不可少。这些资料从何而来?当时拥有的是徐俊杰副会长借给我的章开沅《张謇传》和一本魏武编的《张謇书法选》。要寻找其他资料,得从电脑里搜索,然而许多网页是打不开的,即使能打开,很多时候也没法复制,这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步伐。
局限于撰文功底的浅薄。研究学问,不能把自己当做一名赏花者,只是欣赏、赞叹,而要在研究的领域去行走,去观察、发现、耕耘。梳理相关史料,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独到的观点,进而整理成文。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在这方面,本人总觉得水平浅薄,削弱了研究的信心。
感慨于与人水平的差距。入会参与了几次沙龙,发现本会的成员令人佩服不已。做事精细、一身正气的高广丰会长,出身名校、严谨治学的沈振元校长,研究成果颇丰的周至硕副会长,睿智进取的张裕伟会长,博学多才的徐俊杰副会长,知识渊博的郑元英博士,踏实努力的周张菊秘书长……他们颇有一种让人高山仰止的感觉。与这些先行者相处相比,本人从内心油然既感到自豪又觉得自卑。
二、张謇精神之感动
读了《张謇传》后,我为张謇精神所折服。张謇不只是名噪一时一地的名人,更是造福一方,影响全国,流芳史册的伟人。在那个被李鸿章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旧中国,国势颓废,世风日下。张謇自己也感叹:“謇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尽管这样感慨,但作为一代儒士,他没有沉沦,反而怀着一腔热血,凭着一己之力,尽力扛起富民强国的大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张謇的一生,漫长苦涩的科考阶段,高中状元的辉煌时刻,创办实业的艰难历程,事业兴旺的豪迈时期,惨淡经营的灰色时段,他都展现出令人仰望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一)令人敬佩的高尚人格
乐于勤俭自律。张謇一生创办了几十家企业,数千万金出入于掌中,于一般人而言,可能会建豪宅、买田地、挥霍无度,而张謇却时刻坚守勤俭美德,不忘出身农民的本色。“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约。”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写道:“我父一生固然刻苦,也十分节俭,他穿的长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如果袜子、袄子破了,总是加补丁,要补到无可再补,方才换一件新的。每天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客,向来不杀鸡鸭。”
正直气节为先。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是数千年古代学子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影响着人们的未来选择。然而,百年前的张謇却不以为然,“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1882年张謇协助吴长庆处理朝鲜“壬午兵变”后,连写《善后六策》等策论文章,顿时受到高官赏识,各方都想延揽至自己的阵营,可以说前途无量,面对这样的好事,张謇却“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再有,袁世凯称帝之际,再三再四挽留张謇为他做事。张謇认清袁世凯本性之后,毅然辞官南下,举起了反袁的旗帜。张謇不徇私情,维护公道,他的大房侄子承祖自恃叔父名望,在崇明胡作非为,大闹公堂。知县碍于面子不敢得罪,张謇得讯,转告该知县依法惩处。张謇曾对儿子说:“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不事机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心中始终怀着个人操守、国家大义。
坚守诚信信条。张謇一贯信奉“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 ”最初创办纱厂时,就算企业经营十分困难,但答应股东们的利润分文不少,不会拖欠。纱厂运营过程中,一直都用优质棉花生产,若有人图利而以次充好,就对其严惩。正是这种诚实守信,纱厂的销量和信誉才越来越高,为后来建立庞大的大生资本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拥有坚强意志。“吾以为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事之艰难颠沛,对于个人乃为磨炼,对于事实则为促进。若因艰难颠沛而不为,成于何望?”张謇创办纱厂的过程中,面临资金的短缺,投资者的撤资,群众的不信任,“千磨百折,忍侮蒙讥,首尾五载,幸未终溃”。提议开设新式学校遭遇官僚的否定,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后,需要处理复杂的地权纠纷和人为刁难,又经历了数次特大天灾,上述的每一次挫折都足够使人心灰意冷,怀疑人生,但张謇每一次都坚强地站起来,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人恒以寿为重,其实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一百年来,江海大地,甚至整个中国,张謇一直被人们记起,是因为他在世的73年里,为家乡做了无数的有益之事,为全国独力开辟了无数条新路,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与全国。张謇精神可以说感天动地,永驻人间。
炙热的爱国情感。爱国是张謇精神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确实,张謇怀抱“士负国家之责”的情怀,在听到签订《马关条约》后义愤填膺:“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大声疾呼“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张謇之所以要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创办实业,就是力求实业救国,抵制西方的经济掠夺,富民强国,而非发家致富。张謇设计的商标也传达出“去洋”心结,通燧火柴商标上都标注“请用国货”“挽回利权”“强民富国”。“通州之设纱厂也,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他创办江浙渔业公司的宗旨是把渔民和鱼商团结起来,以保护全中国海权。他在《敬告全国学生书》中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国,人托于国,国皆当爱。”1903年张謇在靖国神社看到供奉甲午战争中日本阵亡将士的牌位,回国后,便在南通重修抗倭英雄曹顶的祠墓并塑像,以激励国人的爱国之心。张謇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从不改变救国热情;无论事业如何沉浮,从不改变文明再造的宏愿;无论中西强弱多么分明,从不失去中国人的自信。
拳拳的爱民情结。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张謇主张“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极具“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办实业解决“失业无业之民”,办教育解决“失教少教之民”,办慈善解决“失养乏养之民”。为企业所取之名“大生”“阜生”“颐生”,便可知其初心。百年来,张謇的民本思想一直闪耀着光辉。
强烈的社会责任。“南通的一风一雨、一冷一暖,都在我心上。”“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所得财富没有留给家庭后代,所获红利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地方社会事业。他是一个真正具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在南通建设模范县,办工厂,垦荒地,修水利,努力使社会发展,力争使社会公平,力求做到工人有工做,农民有地种,学生有书读,甚至连聋哑残疾人、妓女、监狱犯人也得到教育和关爱。人家把文物作为私家财产,他办博物馆让人参观;人家增加私人藏书,他办图书馆让人阅读;人家拥有私家花园,他办公园让人休闲。1913年张謇用他60岁生日所得贺寿礼金创办养老院。他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说:“余则若专图个人之私利,则固有所不可;若谋公众之利,奚不可者?”由此看来,张謇被世人称为“张南通”,确不为过。
(三)尽力而为的实干精神
伟大的事业总是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张謇曾说“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余既尽人事矣,今日死,不为短;若犹有未尽之人事,则再活百年不为长,何庆之有?”
张謇一生,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是苏北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1926年盛夏,他不顾年老体弱,视察江岸保坍工程,不幸染病不治,终年73岁。张謇凭着实干精神,在家乡把“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三、张謇研究之坚定
本人加入海门张謇研究会,算起来已有七八个年头,其间由于受知识、能力、工作等因素限制,研究的广度、深度、成果皆与他人有差距。仅在《张謇研究》上刊登过两篇随感,自觉相当惭愧。回顾以往,尽管没有多大成绩,但一直坚持关注研究会的活动与发展,坚持认真阅读每一期《张謇研究》的每一篇文章,边阅读边撰写感悟、提出见解,以此加深对张謇的了解,学习他人研究张謇的方法,把握张謇研究的动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越来越体会到张謇的伟大和研究宣传张謇的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心坚定地行走在张謇研究的大道上。
(作者单位: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