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展示
副标题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从教师成长角度实施张謇俭德教育的践行路径 /杨文华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从教师成长角度实施张謇俭德教育的践行路径

□ 杨文华

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的第一则第一句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意思是,言行足以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2023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希望教师们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创新躬耕,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教育人的成长路径。我们做教师,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师”。

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等事业,盛赞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这是对张謇一生功业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张謇品格的高度认可。张謇被尊为教育家,一方面因为筹措资金投入教育,父教育母实业,办各级学校,一手创办近300所学校;另一方面,张謇言行高格,知行合一,是“经师”和“人师”和谐统一的人物。张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进普及教育,制章程,题校训,宣演讲,定细则,以严为轨规训学生。张謇向内修心,风格修整,高自标持,至德可师。

在张謇的教育思想中,节俭是张謇的极为凸显的教育思想之一。尽管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张謇的生活和教育思想中,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一生节俭,不贪恋奢靡,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并将节俭作为教育的重要思想,不断传承发扬。

一、张謇俭德教育思想的呈现方式

1. 俭德修身

张謇,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非常重视自身的品德修整,对于俭德修身,早在1889年,张謇写文章《取人以身修身以道》,张謇认为:“淡嗜欲而澄本原。”民国十年(1921),他说:“唯俭也,故嗜欲简而啬其精神。唯勤也,故摩练习而坚其骨筋。以是为富之本,寿之门。”嗜欲,是指物质上的追求享受。张謇认为俭朴可以节制欲念,让精气神充盈内心,更利于修养身心,健康长寿。

张謇不追求物质的享受,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写信给吴夫人:“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民国元年九月,张謇写信回家叮嘱吴夫人:“外间各省扰乱,移家者纷纷,能安居有饭吃有衣穿者,便是幸福。余家须一切谨慎,勤俭。”张謇在穿着上也尽可能俭朴。张謇说:“衣服不必多做,裁缝即可省。”民国二年十月,张謇写信回家,交代重修棉裤:“新棉裤颇合身,惟收口腰身略紧。旧裤寄回,须拆开洗过重修,交叉处勿多去,铺棉絮仍可穿。”

其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写道:“我父一生固然刻苦,也十分节俭,他穿的长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如果袜子、袄子破了,总是加补丁,要补到无可再补,方才换一件新的。每天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客,向来不杀鸡鸭。写信用的信封,都是拿人家来信翻了过来,再将平日人家寄来红纸、请帖裁下来,加贴一条在中间,日常都用这翻过来的信封。有时候包药的纸或者废纸拿起来起稿子或者写便条用。拿了口利沙的空酒瓶做了一个塞子,寒天当汤婆子,告诉人适用得很。有时饭后吃一支小雪茄,漏气了就粘一纸条再吃,决不丢去。平常走路,看见一个钉、一块板都捡起来,聚在一起,等到相当的时候去应用。”

张謇日记中的留痕,以及其子张孝若对父亲的这种印象,来自张謇习以为常的生活映射,是他内心俭朴信念的外显体现。对于一个积累了万贯财务的企业家,他能不忘初心,始终以俭塑德,格物致知,这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值得学习称赞。

2. 俭德传家

张謇不仅重视俭德修身,还重视勤俭传家。张謇借用古人的思想,撰写《家诫》,勉励子孙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躬身养正。其中一条是沿承了先哲诸葛亮和朱熹的思想:“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俭朴养志,是张謇对子孙后代的希望,他相信,“勤俭之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张謇相信,勤俭修身,会有福报加持。因此,他希望通过家诫的方式,让子女后代都能养成俭朴美德。

除了家诫引导,张謇对儿子平时的生活习惯,也时常细细叮嘱。儿子张孝若在外求学,张謇写信教导:“天下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皆俭之事也。”“念怡闻余训,能自检点衣服;润为余言,不欲于居处求完备,皆满余意。一为怡可习勤之兆,一为润可崇俭之兆。”怡是儿子张孝若,润是儿子学伴许振。张謇对孩子在勤俭求学的事情,不吝表扬,就是张謇对儿子勤俭品行的重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不沉迷在物质享受中,而是克己复礼,以君子行径严格要求自己,成人成才,传承他的事业。

除了关心儿子的勤俭美德教育,张謇还关心家庭传承。在写信给吴夫人时,张謇提到:“新妇在家,汝宜为之表率,俾知处乱世处穷乡居家勤俭之法。”新妇是其儿子张孝若刚过门的媳妇。可见,张謇认为勤俭不是一个人的教育,而是整个家族的家风教育。每一个人的勤俭行动,才能让勤俭之风在延绵年年,世代相传。

张謇的勤俭家庭教育,影响了家族后代。承载张謇勤俭思想的《家诫》,在2015年,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再次得到宣传,并盛赞张謇的家诫“传承流芳”。

3. 俭德办厂

张謇对节俭与实业发展的关系感受最为真切。张謇筹措资金办厂过程尤其艰难,多次因资金问题面临功败垂成的险境。创业成功后,张謇目睹了一些实业家生活奢侈而“倏而即败”的现实,他在演讲中提出:“所谓实业家,驷马高车,酒食游戏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亏倒”。“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张謇相信俭德可以修身、传家,“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他认为,节俭可以为实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民智未开、财力支绌的条件下实现民族企业振兴,进而实现普及教育发展的目标。这是张謇迅速筹措大量资金,推进普及教育的最大力量。

张謇节俭办厂,依靠明确的规章制度。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制定《厂约》,规定日常和节假日的伙食标准:“平常执事饭菜二腥蔬,休息日加四碟,酒二斤”。《厂约》还制定了招待要求:“三节及客至,五簋、八碟、四小碗,不得逾此。”在《厂约》末尾,张謇鼓励同志们:“下走处群喙摧撼之中,风气盲塞之地,拮据卒瘏,屡进屡穷而成此举,其非为一身一家之计,诸君之所知也。坚苦奋励,则虽败可成;侈怠任私,则虽成可败。其成其败,岂惟下走一人之荣辱,绳以大义,即执事百工,与有责矣。同志君子,尚慎旃哉。”

从《厂约》看出,张謇坚苦奋励办厂,与他勤俭品格一脉相承,也是他行为世范的具体体现。张謇认为勤俭办厂不是小节,而是大义,与中国传统勤俭致富美德一脉相承。因为张謇的严格约束,企业成为民营企业的典范,在外强林立的世界里迅速站稳脚跟,获得大量利润,从而让南通的教育、慈善等事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通道。

4. 俭德教育

张謇主张“父教育母实业”,其办实业,是怀揣舍身喂虎的壮志,目的就是教育兴国。因此,他重视俭德教育,希望培养有品行的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储备力量。在张謇题写的校训和公开的演讲中,都显示着张謇对俭德教育的重视。这些简洁却深刻的语言,彰显着张謇的办学宗旨,展现着他对师生的教育期待。

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张謇在其亲手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讲到:“俭可以凝贞苦之心,可以养高尚之节”,“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己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己。故俭为美德。”从这段话中不难读出,张謇主张俭廉恕德,希望师范生知行合一,以勤俭培养高尚美德。而拥有俭朴美德的师范生,必然可以月映千川,在传播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张謇为南通农科大学题写的校训是“勤苦俭朴”。1916年,张謇在《农校开学演说》解释道:“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张謇希冀学生切实去做:“诸生之名誉在此,生计在此,而予之希望诸生以图应用于社会者亦在此。”张謇把勤俭提升至乾坤境界,强调俭朴对人品性的涵养价值,希望农科大学生爱惜勤俭名誉,以勤俭之美德,踏实走进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张謇一生严于律己,以己达人。张謇躬身自律提升自己,家教传家规训子孙,规范制度督促企业,宣传演说教育学生。正是这样的教育力量,让张謇的俭朴美德,穿越历史的阻隔,影响力直达百年之后的现在,以及未来的教育发展。

二、张謇俭德教育思想的践行路径

张謇之俭德,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具象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情义丰沛的具象化精神财富。在大力提倡厉行节约社会风尚的今天,张謇的这一笔精神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值得并需要我们主动挖掘传承、创新弘扬。

1. 知謇“课程化”。俭德教育思想的传承,不是抽象化将理念灌输,而是通过具象化的、情境丰富的课程故事,让学生感受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张謇的俭行故事,有生活的灵动真切,也有历史的文化张力,值得教师深耕细研,形成课程,让俭德有具象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学謇“规则化”。张謇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俭德的基石在于习惯养成。习惯的养成,需要有具体的规则。张謇在个人修德、治家、办厂以及办学过程中,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强调:“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俭朴习惯,要从校规、班规、家规着手,让学生明白具体做什么,如何持之以恒去做。这样,假以时日,学生就可以内外兼修,知行并进。

3. 弘謇“人格化”。最好的教育,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最好的教育成果,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俭德的养成,来自于教师素养的展现。教师要用自身的俭德和俭行去教养学生。教师的人格素养与使命担当同行,就可以将修身养性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师生相伴成长,成为学生修德表率,成为引导学生将中华美德传承的坚强力量。

(作者单位:本会)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