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先祖之谜
□ 周荣华
张謇冒籍一案,以回归通州大喜收局,开启了张謇状元之路。张謇冒籍一案告诉我们,古代科举之路对于贫民百姓是多么艰难。张謇回归通州籍,是以金沙张氏承认他认祖归宗为基础,金沙张氏以有张謇这样的后人为荣。可是阅读《通州张氏四修族谱》,张謇先祖存在几点不解之谜。
一、谜一
光绪二十九年,状元张謇于百忙中参加了通州张氏四修家谱活动,并且写了序言:
通州张氏四修族谱序
国与家相消息而维系者也。……今世所谓宗族,主收卹之而已。其次则以氏族之空文维系之。空文不足以维系也,并此维系之空文而亦亡之。恶可哉!通州张氏郡望,率祖清河,丁口之盛,以我三姓街张氏为最,谱牒相传,元以前,世为吴中右族。富义公避元季之乱,由常熟土筑山迁通。元以前世系不可考矣。顾明明言世家吴中,义不当远系清河而近祧吴郡。若所谓土筑山者,謇尝寻姑苏志不得其名。泛舟访于常熟虞山尚湖之间,其学士里老并不知其地。一家记载,沿讹如此,则夫中原氏族,糅于汉唐、晋宋之乱,其口口相传,至于纷纭踳驳,无可踪迹者,可胜究耶!嗟夫,由元季迄今,五百年耳。……前后遥遥千岁之间,风云陵谷,可坐而待,则夫我族今日犹得以空文维系万余子姓,使悱然生其相属之情;而以仕宦商旅贫贱忧患之故,离散至于旁郡或他行省者,犹略可考稽,不至随空波而俱荡。亦岂得尽委诸天幸也哉!……族长老叔陶、丽轩、体福诸公,既本维系之义,倡修于百余年坠逸之后,事未竣而相继即世,开阳、西铭诸君则始终兹事之成。由是而进焉,其在兴学使族人相競于善乎!是则余亦有责者矣。谱成,为述私所愿望者,以序之。若修辑事例,间亦从长老之后,稍参末议,西铭能择取之,兹不复赘云。
光绪二十九年
十六世裔孙謇谨撰
《通州张氏四修宗谱》谱系中有张謇一支,列入《通州张氏四修宗谱》卷十七,世系表补遗第二。张謇是独立一支,以张謇天祖启祥公为通州张氏十一世,没有与通州张氏任何一支相接。
故此不免令人生疑,张謇果真是金沙张氏吗?
二、谜二
张謇在自订年谱中说:曾祖父:家颇温饱。
啬翁自订年谱
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海门常乐镇今敦裕堂前进之西室。一岁。
余家自先高祖由石港迁金沙场东五里庙河南头总。清嘉庆元年先曾祖卒,先祖年裁八岁。先祖兄弟三人,府君第三,家颇温饱。先长伯祖既娶分爨,就田于余中。次伯祖不勤农业,外出不归。先曾祖母特爱府君,幼从学村塾。年十六岁时,在塾闻母猝病,急归省,已噤,不能处分后事。既葬,家日蚀于前,嫁长姊之族诱之博,覆焉。外曾祖东台栟茶吴圣揆公为小瓷商于金沙场,无子,止一女,习知府君忠朴被绐家落,怜之,赘为婿如子,命生子兼祧吴氏。时当嘉庆中叶,嗣胤日繁,虑为外家累,乃迁西亭。旋外曾祖亦迁海门常乐镇,兼治小农。先祖命先君月走七十里一省视,有事则留数日或旬,事竟始归,以为常。外曾祖父卒,外曾祖母高年独居,闻人称先母在室之勤孝,命先祖父、祖母为先君聘娶而侍外曾祖母,申外曾祖母命,生子后吴。先母金氏,故与外曾祖母同贯东台也,时为清道光之季。先君始娶于葛,生伯兄誉(小名长源)。三十年金太夫人生仲兄謩(小名长庆),咸丰元年生叔兄詧(小名长春),三年謇生(小名长泰)。
十一月,先祖卒,年六十有六。
张謇的曾祖父应该是从石港迁金沙的第一代。按照张謇修的《南通张氏常乐支谱》中记载:“西园公(张謇对其高祖张元臣的称呼)家石港西花园,合葬墓先在石港,后迁金沙场运河南十总。”
张謇曾祖父为老三,在父母亲相继亡故后,十六岁接受的家产有房有地。他有两个哥哥,财产必然不少于弟弟。因为家富,才引起他年长姐姐所嫁的族人忌妒而设局骗财。据张氏后人回忆,张謇曾祖父所卖出的房子里,购房者瞿氏曾挖出银子两坛,立时富了起来。
张謇祖上,何以如此之富?
三、谜三
一九五七年,石港西花园出土一墓碑,后被张氏后代做成了水踏子,一直保存到二○一○年,被下乡的文物贩子买走,但留下了墓碑照片。文史专家黄为人二○一九年根据照片文字进行了整理,原来是一极其珍贵的墓志铭。照录于下:
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张凤麓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筼,字凤麓,号竹雍,其先世籍关中,为横渠后裔,宋南渡,始迁居崇川之石渚。曾祖元良举乡饮大宾,祖尧章由太学生追封中宪大夫,父冰村由库生追封中宪大夫。先生性迟钝、逊志、温习、博闻、强记,孜孜忘倦,文章诗古所积日富。雍正已酉受知于督学邓公,补弟子员,屡困场室,以明经入太学,不乐仕进,隐居自高,造竹素园,星堂水榭,花竹四映,先生读书其中,或与兄弟朋辈一觞一咏,以叙雅怀。自幼孝友性成,事父母能体其志,温情间视无少懈。长兄敦□早逝,先生哭之哀,然在父母前未尝敢流涕,恐增两大人戚也。父母啼哭,先生日偕三母弟景宗、四母弟竹林,嬉戏谑笑,承星履草,以乡邻他事作排解。故人□有□□斑□□□□,治两大人丧,毁形泣面,最为凄哀,三年间,悲痛声不绝于中庭。冰村公在时欲创立宗祠,光前裕后。太母贤,不忘夫子遗意,因出枕中遗金,襄理此举。先生踊跃承命,鸠工建造,不惜多费,以臻佳美,至今庙貌焕新。春秋禋祀,先生又以未获荫封为憾。乾隆戊寅,慷慨急公,幸遨天恩,祖右父并得追封中宪大夫,容视身后。祖母刘氏、母姚氏两代为恭人,至于解推,以□□□,□□厚乎!姻族事所恒有,非可□□述也。先生生于康熙甲申(四十三年,1704)二月十九日,享年六十有三;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7)正月二十七日。娶王氏,□□士□□□女,生女二,长□□□生□□□□□□□□□□□□雨文;侧室陈氏生子一,名大□大□□先生年五十有七,今已崭然见头角,□□□国学生李中华公之女为媳。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墓竹素园西南三四百步,先人之室铭曰:尔宅既祥,先人之旁,子孙其昌,钻石埋辞,代序此乎!颂扬:进士出生、翰林院编修、庚辰会审、壬年甲午会试同考官、国子监司,业加三级。
□□□顿首拜撰
张凤麓先生墓志铭谁作?墓刻文字模糊,以三个口代替。对照《抱经堂文集》作者卢文弨生平,可以确定为他所为。而且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的《刘公墓志铭》中,特地交代:“乾隆八年,予始晤香山刘舍人于外家张凤麓先生所。”原来他们是亲戚,作墓志铭为当然。
墓志铭言西花园张氏“为横渠后裔,宋南渡,始迁居崇川之石渚。”因此,张謇极有可能是这一支后人。横渠为何人?是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称横渠四句。
令人不解的是,张謇高祖叫元臣,而张凤麓的曾祖叫元良,似乎同为元字辈,却相差了四代。
四、谜的试解
张謇先祖,可追述到天祖启祥公,为金沙三姓街张氏第十代。可查看常乐谱,注明讳阙。不知道名号,说明这一代是推算的,启祥系后人的尊称。查看三姓街谱,世系清楚,脉络分明,也有迁到石港的,谱里记载明确。可张謇一支却接不上。金沙三姓街为什么接纳张謇一支,一是出于正义。张謇祖上迁到金沙已历四代,且有曾祖、高祖、祖父三代祖坟,符合清代有关籍贯的规定,可以归通州籍,当然也可以归海门厅籍。解决归籍一案,通州处理,归通州顺利成章。二是对张謇人才的认可。在张謇的西亭老师设计冒籍时,三姓街武举人以为张謇系同宗,表示接收意愿,只是西亭老师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同意。后来冒籍事发,张謇被害得几乎破家,三姓街张氏深表同情,对设局危害张謇之人深为痛恨。因此认张謇为族人,成为金沙张氏的共识,也是金沙张氏的人性之美,通州人的人性之美。于是张謇在四修族谱中两次说“我三姓街张氏”,表达了被认祖归宗的欣喜之情。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资料匮乏,以及石港张氏分散各处,张謇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石港张氏。现今石碑出土,墓志铭显示,石港张氏也是一个大族,而且为北宋名人之后。
清代石港,通州盐运分司驻地。康熙乾隆时期,张氏相当富裕。张凤麓因认弟子员而进太学,没有仕进,却非常有名。他“慷慨急公”,“幸遨天恩,祖右父并得追封中宪大夫,容视身后。祖母刘氏、母姚氏两代为恭人”。张凤麓的“慷慨急公”是什么?无非是急国家之急,捐出巨资。在一个盐场,没有当大官,何来巨富?想必张氏祖上是盐商,才能集聚如此家财。
清乾隆以后,北海逐渐淤涨,海水东退,石港离海日远。盐民、盐商,逐浪为生,石港张氏也同样。与张凤麓同时略后的张謇高祖迁到金沙东十总,成为一方富户。张謇高祖及其子张文奎,为什么富?可能也与盐的贸易有关。其他石港张氏,应该也纷纷外迁,留下的就失去了富裕的机会。
问题是,张謇高祖真叫张元臣吗?我们看这张表。
张謇高祖,几乎与张凤麓为同时期人。
联想到张謇曾祖早逝,曾祖母未来得及交代后事就离世,那时张謇祖父才十六岁,贪玩,后被诱骗赌博输了个精光。张謇祖父对于祖上的记忆可能不够精准,加上古代称字不直呼其名,因此,张謇祖父告诉后代的祖上的姓名,应该为直系的西园先祖,后代误以为是其祖父,即张謇的高祖。在通海农村,至今有把头代远祖称高祖的习惯。张謇的祖上世系应该是:张元臣,与张元良族兄弟;往下三代,至张謇高祖,与张凤麓平辈,迁到金沙,名号失记。张文奎为张謇曾祖,应该不会错,那是张謇祖父对自己父亲的记忆。
从张凤麓往上推到其曾祖张元良,应该系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海门县土地没江,海门人西迁,石港逐渐繁荣。张元良、张元臣等,利用石港通州盐运分司的地位,可能逐渐成为盐商。到了张凤麓这一代,已积累了几代财富,于是有了“慷慨急公”的能力,成就了他的美名。正因为这样,在石港盐场无盐可煎时,张氏后人选择去金沙。凭盐销售的老关系,逐渐成为富户。
西园为张凤麓所建;张謇高祖,张謇称其为西园公。张凤麓与张謇高祖,毫无疑问系同一支。只不过张謇高祖名字因故丢失,若有石港张氏宗谱存世,即可佐证。
(作者单位: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