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人“不能忘记”,到五个“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关于张謇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演进
□ 黄正平
写在前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逐步构建起对张謇这一近代历史人物的话语体系。从新中国、新时期再到新时代的演进和发展,张謇的形象更为丰满,定位也更为清晰,其精神作用和文化功能得到突出强调。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企业家精神,树立了张謇、卢作孚、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等“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今年是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视察时称赞张謇为“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四周年。从对企业家认识的深化到企业家精神的提出,可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力,对社会力量的号召力,对精神文化的引领力。从“不能忘记”到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焕发了时代活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太需要企业家的精神财富和推动力量。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研读内涵丰富的杰出人物张謇。
张謇这一近代杰出人物,既是一个历史、文化话题,进入新时代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话题。这就需要我们既用历史学的学术话语,又用新时代的政治话语,对张謇作出客观、全面、正确、合理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是在中国近代以来发展逻辑中认识和定位张謇的,并且不断得到深化、演进。从全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张謇话语体系初始构建和发展演进中,可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知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对企业家作用的认识深化和企业家精神的明确提出,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力,对社会力量的号召力,对精神文化的引领力。
一、“状元企业家”张謇:爱国企业家的一面精神旗帜
关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应对,日本历史学家波多野善大在《东亚的开国》中作出了客观阐述。他指出,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所谓的清议型,以翁同龢为代表。第二种是,试图通过外国调停来补救中国战败所带来的牺牲,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第三种是,反对《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经营制造业的规定,以盛宣怀为代表,张之洞也赞成这一主张。第四种是,趁着战败后清朝政权动摇之际,推翻清朝政权,建立汉民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孙文为代表。第五种是,讲和成立后,便将战败的原因归结到中国前近代体制上,强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需要进行一次大改革。这在当时是最具建设性的一派,得到了年轻读书人的支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见《东亚的开国》P212—213,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这一分析颇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的真实,张謇就是从第一种思想态度转向了第三种实际行动的一个典型人物。
张謇是近代我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社会活动家。“状元企业家”是他最为鲜亮的身份标识。其“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以及在家乡南通的创造性实践,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造福桑梓的先贤、实业报国的典范、地方建设的楷模、近现代化的先驱。他创办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建立起在当时相对完善的城市近代工作体系,是近代民族工业的翘楚;他推动废灶兴垦,在黄海滩涂上推广植棉和棉种改良,推动了苏北沿海棉垦区的形成;他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一批中小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家乡南通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他宣扬“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践行科学主义,积极支持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他号召并积极践行“地方自治”,对南通进行全方位经营和现代性治理,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的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大批新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创设,使南通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县邑转变成一座闻名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张謇以举办实业,解决“失业无业之民”,以兴办教育,解决“失教之民”,以开办慈善,解决“失养之民”问题。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是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这篇文章当写于1912年上半年。这是毛泽东留下手稿的第一篇文字,时年才19岁。通过阅读,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几遭沦亡惨境,根子就在“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梁启超提出了“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严复则言“开民智,兴民德”。而1912年前后的南通在张謇一手操持下,民智已启、民风已开。(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肆 历史·附录卷P19—20)
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一百年过去,张謇真正实现了他生前所说的“与草木同生”而“不与草木同腐”。出生在海门农村的张謇,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和“舍身喂虎”的大无畏精神气概,果断抛弃旧文人、传统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习气,登高一呼、敢为人先,起而行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投身救国和救民的艰辛探索,深知坎坷却勇于面对,明知艰险却力排万难,从一名读书的状元满腔热情地走上实业的道路,成就了他人生和地方的双重华丽转身。一生爱国的张謇,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梦想,既踏踏实实坚持苦干,又四处奔走呼号。虽不可避免时代局限性,然而,客观上历史地给我们后代树立了爱国企业家的光辉榜样和精神旗帜: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
1926年8月,张謇去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春天,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支部在江海大地诞生,而且就在张謇亲手创办、苦心经营的大生纱厂内诞生。因此,张謇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与中共党史发展逻辑辩证统一的最好说明和生动例证。
就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会成立的那年那月,有一个英国人没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而离开了中国,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伯特兰·罗素。他看到的中国,司空见惯的铁路亦已经开建,可大多是由西方列强把持。中国人自己建的铁路,却换下火车头改成驴马拉车,荒唐之极。而正是这位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并没有被眼前的颓废乱象所迷惑,回到英国后他撰文断言:中国的前途有四种,第三种便是“中国恢复和重新夺回自由”。在中国一边讲学,一边考察的伯特兰·罗素,毕竟还是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当时还是有很多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中外人士坚持以上观点。
张謇可谓是封建制度的幸运儿,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弄潮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作为近代中国具有现代性的第一代企业家,是爱国企业家精神的旗帜,爱国是张謇精神世界的鲜明标识。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张謇话语体系的演进脉络
历史地看,帝国主义及其买办、官僚资本主义,是与我们党对立的,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爱国进步人士一直是我们党争取和统战的对象。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张謇的评价是有所不同的,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这正充分反映了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在认识问题上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早刊于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1925年12月1日出版)。1951年,在编入《毛泽东选集》首篇时,作者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学者林辉锋选择目前通行的版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及其最初版本(1925年12月1日版)进行比勘阅读,从其修改变化的痕迹中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并在2014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校读》一文,指出:原版本有这样的表述:“买办阶级——与外资有密切关系之银行家(如陆宗舆、陈廉伯等)、商业家(如唐绍仪、何东等)、工业家(如张謇、盛恩颐等);大地主(如张作霖、陈恭受等);官僚(如孙宝琦、颜惠庆等);军阀(如张作霖、曹锟等)。”由此可见,毛泽东深化了对张謇阶级属性的认识。
一直到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时曾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近代以来从事民族工业的张之洞、张謇、卢作孚、范旭东等四个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不能忘记”。
其时,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能忘记”的评价既超越了时代,也局限于时代。一直到1956年召开党的八大。大会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并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推动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和快速壮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结束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提出并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企业家受到全社会重视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得到尊重和发扬。邓小平带头为“资本家”摘帽,为“企业家”正名,为工商界创新创业撑腰壮胆,为企业家人才呐喊助威,社会共识为之改变。1979年《辞海》缩印本词条中这样评价张謇:“张謇(1853—1926)近代立宪派、资本家。字季直,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 到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张謇”词条作了修改:“张謇(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 总体性评价“近代立宪派、资本家”,改为“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也第一次给张謇加上了“教育家”的定位,肯定了张謇作为实业家、教育家具有全国性的地位和影响。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企业家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到2003年4月1日,江泽民为张謇诞辰150周年题词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突出了张謇身上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此时此刻,……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中,张謇等爱国企业家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讲话。2020年7月21日,第一次以企业家为会议对象的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和高度概括企业家精神,第一次公开赞扬张謇、卢作孚、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等五位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家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企业家。” 2020年11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在学术史回顾中我们发现,爱国、典范是两个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对张謇的肯定与赞扬,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学术基础,广泛的现实基础、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集体智慧和思想结晶。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书林在1991年由其主编的专著中曾经写道,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一度发展,很快就徘徊不前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一结束,立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又一次狂潮。受战后重建刺激的西方工业飞速发展,蜂拥而至的洋货再一次结束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工厂纷纷倒闭。“实业救国”者们的梦想接连破灭。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实业救国”同“商业救国”主张一样,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之上的空想,在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枷锁下,先天不足的中国民族工业要想自成体系,立于世界工业强国之林,简直是天方夜谭。首先,国内的封建经济基础不可能给民族工业提供条件。其次,帝国主义害怕中国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与之抗衡,一直对中国民族工业采取连挤带压的政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生软弱的民族资本家从来没有放弃过乞求帝国主义列强“扶植”的幻想,就连孙中山也发出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呼吁。事实告诉人们:国家的独立乃是工业独立的前提,身为半殖民地的奴隶还要工业救国,那纯属异想天开!这一蕴含重要观点的论述,是十分客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在历史坐标和实践发展中进一步读懂张謇,特别是要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双重历史逻辑中认识、学习、研究、弘扬状元企业家张謇的典范价值,进一步认识张謇爱国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意义。
三、进一步提升对张謇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认识
张謇怀抱强烈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梦想,然而,理想美好,现实残酷,救国梦想只能归于幻灭。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鲜明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带领全党同志学习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索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入全面执政时期。从“新中国”观照企业,到“新时期”观照企业家,再到“新时代”聚焦企业家精神;从新中国毛泽东主席讲不能忘记张謇,到新时期江泽民主席为张謇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张謇评价的不断提升和对张謇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
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工商界代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特别提及了企业家的作用和企业家精神。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企业家精神及其要求,一方面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更加突出强调、引人注目,更加成为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精神动力。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从企业到企业家再到企业家精神,党和国家对经济单位和市场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第一次阐述了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精神聚焦于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等五个方面,并提出要求和殷切希望。
2021年国庆前夕,企业家精神列入第一批46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企业家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列入其中。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同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其他职业精神一样,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和巨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共产党人企业家精神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吸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丰厚历史养料,展现了新时代对企业家的思想认识高度和精神文化内涵,激发、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党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新时代话语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与新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样,都在积极探索出路,只是一个没找到,一个找到了。对中华民族来说,张謇是伟大英雄,但是他只能归于失败,必然留下“百年梦痕”。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处在成长发育中,形成不了有强大战斗力的阶级,不能以独立的政治力量承担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庄严历史使命。面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力,正如胡适所云,张謇只能成为“失败的英雄”。然而,正是民族企业孕育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毅然决然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使被奴役的中国人民最终站了起来。
历史是具体的,也是相通的,我们要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发展的逻辑。在近代中国,张謇以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家乡通过大量生动实践推动早期现代化,但是,最终还是遗憾而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自觉地承担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为在中国现代化早期具有标志性的一代企业家,张謇是那个时代传统产物——封建制度的幸运儿,也是那个时代变革的弄潮儿。一开始就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税务司署名劳福德的英国人,首先在报告中提出了“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在《对于张謇的再认识》一文中把张謇界定为“第一代企业家”,并在《张謇与近代社会》一书中对他作出如此评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地说,张謇和他的地方事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会因大生集团的遇挫、张謇的谢世以及国民党对南通的控制而湮没无踪,也不会随岁月流逝而销蚀,相反却越加显得光彩夺目。”“张謇,一块镌刻在南通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丰碑!张謇,一位艰难跋涉、荜路蓝缕的开拓者!” 张謇在举办现代企业、发展地域经济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超越时代,成为企业家的爱国典范和精神旗帜。处在新旧转换时代的张謇,他身上反映出来的企业家精神至今也并没有过时,依然是新时代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伟大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不断深化学习。
四、余论
在张謇身上,集中和生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尽管时空转化已经近百年,但张謇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张謇历史文化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活教材。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新中国七十五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这样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全面执政的伟大历史,是传承和发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七十五年,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任务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注重突出宣传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在宣传党的奋斗历史的同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从毛泽东主席讲张謇等四个人“不能忘记”,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张謇等五个人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是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和演进。要以张謇这一生动的实例,组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生动践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发、保护和宣传、弘扬企业家精神,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作者系原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